调整纹理参数
调整参数以优化特征选择
调整纹理测量参数可帮助识别并计数图案中的特定单元,使测量更符合实际需求。
1. 特征分离(分水岭形态学调整)
目的 :控制分割区域的“侵蚀”程度,通过增加相邻特征(如凸起)之间的间距 ,确保正确识别相互接触的特征。
工作原理:
增加特征分离值 → 使相邻特征分开,提高检测的独立性。
设置过高 → 可能导致较小的特征完全消失,影响分析完整性。
调整步骤:
先使用中等数值并观察分割效果。
逐步提高数值,确保粘连的特征能够分离,同时避免小特征被误删除。
每次调整后重新计算分析 ,评估调整对特征识别的影响。
2. 特征选择(分水岭选择百分比)
目的 :确定分割后的特征最小尺寸阈值 ,决定哪些特征被纳入分析。
工作原理:
数值较高 → 过滤掉较小的特征,仅保留较大的显著特征。
数值较低 → 包括较小的特征,可能包含噪点或无关信息。
调整步骤:
先使用较低的阈值 ,确保所有可能的特征都被检测到。
逐步提高该值,以排除较小、不相关的特征,保留重要特征。
可视化检查调整后的结果,确保没有遗漏关键特征。
3. 阈值
目的 :此参数用于设置分割过程中分水岭算法使用的阈值水平。
工作原理:
阈值水平决定算法如何根据高度来区分不同的特征。
范围为 -1.0 到 1.0,其中 0.0 表示检测到的最小和最大高度之间的平均水平。
调整此值可以影响算法如何识别和分离丘陵与低谷。
调整步骤:
首先使用默认阈值,视觉检查初始分割结果。
修改包括阈值在内的分水岭参数,并观察其对特征检测与分割的影响。
逐步调整阈值,并重新计算分析以评估其对分割准确性的影响。
确保分割结果能够正确地反映与分析相关的特征。
4. 区域裁剪(X/宽度 和 Y/高度)
目的 :此功能允许你在整个测量区域中定义并分析一个较小的感兴趣区域(ROI)。这在某些应用中非常有用,例如分析钢铁或金属化表面,或避免在默认区域边缘产生损伤或过度照明。
工作原理:
你可以指定希望分析的矩形区域的宽度和高度。
默认情况下,该区域在整个 10.00mm x 10.00mm 的测量范围内居中(最大可达 15.00mm x 15.00mm)。
裁剪感兴趣区域会直接影响所计算的纹理参数,光泽度除外。
调整步骤:
视觉检查表面图像和初始结果,判断是否需要裁剪区域。
如有需要,输入希望的宽度和高度(单位:毫米)。
选择“设置”以应用新的区域边界。
每次调整后重新进行分析以评估其影响。
5. 反转特征地图
目的 :反转表面特征的高低关系,使凸起变为凹陷,凹陷变为凸起。
工作原理:
适用于边界呈凸起结构的表面 ,例如带有网格、凹槽或浮雕特征的材料。
反转后,系统会将边界区域视为主特征,而不是分隔特征的低谷区域。
参数调整的实际操作流程
初步检查
观察初始分割结果,判断是否存在特征未正确分离或无关小特征被包含的情况。
调整特征分离
逐步提高该参数,确保相邻区域得到有效分割。
避免设置过高,以防有价值的小特征被误删。
调整特征选择
调整该值,排除微小、不重要的特征,同时保留关键特征。
反转特征地图(如适用)
若分割结果未能正确识别边界 ,可尝试启用“反转特征地图”功能,以优化特征识别。
重新计算并检查
每次调整后, 重新计算测量 ,确保优化后的分割结果符合实际需求。
优化测量结果的关键技巧
✔ 采用平衡调整策略
交替调整特征分离和特征选择 ,避免只关注单个参数。
✔ 测试不同组合参数
不同表面纹理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设定,建议逐步测试并优化。
✔ 实时可视化检查
观察调整后的分割结果,确保检测到的特征符合预期。
通过优化这些参数,用户可以精确选择和分析表面特征,提升纹理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